2008年10月29日星期三

兩保於08年第三季的經營數據


中國人壽:

首三季度基本收益是比同期下跌46.91%
每股淨資產是比同期下跌22.3%
保費增長率為57.64%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比同期增長為98.3%
投資收益率為 3.15% (簡單年化投資收益率為4.26%)
- 債權計劃投資是比同期增長670.83%
- 交易性金融資產是比同期下跌49.14%
- 長期股權投資是比同期增長33.96%

平安保險:
第三季虧損79.15億元人民幣(*富通銀行股權投資虧損所致)
每股淨資產是比同期下跌35.3%
保費增長率為31.4%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比同期增長為96.2%

未有公佈投資收益率和十大持股


個人觀點:

由於金融海嘯關係,資產市場劇烈波動,預期兩保的內含價值(EV)是將會下跌,幅度可能將達到20%-30%。

可 是,由於投資市場轉差的關係,兩保的保費增長率持續強勁,這些對增強兩保的一年新業務價值(NBV)和新業務乘數(NBM)是有幫助,但對一年新業務價值 (NBV)的利好幅度多少便需要取決於新單內含價值貢獻率。由於保單銷售渠道的關係,個人預計平保的新單內含價值貢獻率應該會相對較高。

不過無論如何,這總是可以舒緩內含價值(EV)下跌對兩保內在價值的影響。但以兩保的強勁現金流收入,相信待金融海嘯水退之後,預期業務發展應該可以更上一層樓。

(转载于CKM001 BLOG 2008-10-29)

林森池的跌市投資法

轉載自《信報月刊》

上世紀三十年代九一八及八一七都是歷史上抗日戰爭的重要時刻,他自問生不逢時,枉有一腔熱血未能參加抗日戰爭,卻慶幸在股市中參與2007年的八一七及2008年的九一八大趺市,總算可以考驗自己的EQ。

上月本港連番跌市,嚇得散戶人心虛弱,不敢趁低吸納。香港著名金融評論家林森池說,跌市買股很講求心理質素,千萬不要把股份震出來,相反是大膽吸納。

「九 一八大跌市那天早上,我以二十四元買入國壽,以六十六點七五元買入中國移動」林森池說,每次都是大跌市入貨,升市不買。「每跌兩元我就買入國壽,二十四元 買完後,當天我再訂下另一買盤,限價二十二元。下午約好牙醫鑲牙,連股價也不過問,以平常心執貨,沒料到九一八下午股市戲劇性回升; 可能股市中有春江鴨,能預期中央有救市措施出台,股價急升,我就沒有再追貨。」

大跌市做勇士

林森池在大跌市中絲毫沒有恐懼,心境不只平靜,反是胸口掛上「勇」字。反問及其在大跌市的心理狀態,他說:「美國金融海嘯乃 是世紀一遇,香港股市一個早上跌了一千三百點,亦要把它看成是一件世紀盛事,一定要參與。」他聲線加強,續說:「1967年任職教師期間,認識一位退役英 軍上校,二次大戰時他曾跟蒙哥馬利將軍,談起登陸諾曼第戰役,津津樂道能夠以參與為榮,一位轟轟烈烈的戰士一定令人肅然起敬,縮頭烏龜只是懦夫行為。」上 世紀三十年代九一八及八一七都是歷史上抗日戰爭的重要時刻,他自問生不逢時,枉有一腔熱血未能參加抗日戰爭,卻慶幸在股市中參與2007年的八一七及 2008年的九一八大趺市,總算可以考驗自己的EQ。他斬釘截鐵的說,不管輸贏,買了再說,愈買愈多。他的買股策略,與美國股神畢非特一致:「在人人恐懼 時貪婪。」

投資「未學行,先學坐」

林森池的愛股國壽於2007年派息0.42元人民幣,2008年中國移動亦將會派2.8港元。「中國電訊業近期重 組,投行借機唱淡中國移動,斬 ACCUMULATOR餘下的倉,但公司的基本因素沒有改變,8月上客量達到七百一十七萬人次,與上年同期比教,仍大幅增加28%。以六十六點七五元買 入,2008年市盈率十一倍,股息4.2%,不怕買來坐啊。」至於中國人壽,也沒有受次按影響業績,保費更加大幅上升,前景秀麗,逄低必買。

林森池認為,買中資股的最大風險是A股爆破,「現在這個炸彈已經爆破了,還怕什麼?中央不只出口術,也在行動上帶頭買股,展示了救市的決心。」他說,A股市場應該已見底,投資者可逄低買入優質中資股。

美國樓市2009年見底

面對美國金融海嘯,美國政府宣佈準備以七千億美元包底買入那些樓按債券。林森池相信,美國的金融海嘯應可獲得控 制。「美國這麼大型的金融機構如雷曼兄弟、 AIG等都出了事,美國政府被迫購入這些房貸爛脹,高盛及摩根士丹利亦轉型為商業銀行控股公司,相信信心危機可以緩和下來,但預期仍會有一些對沖基金及小 型銀行倒閉。」

林森池相信美國政府救市,目的要保住經濟不要陷入嚴重衰退,以換取時間讓金融機構喘定。他預期美國的房地產市道將於2009年見低。不過,美國地產的復甦速度可能緩慢,他相信美國的出口及消費環節反彈會較快。

對 於美國動用總計上萬億美元救房地產壞脹,他認為美鈔肯定愈來愈不值錢,而人民幣資產長線升值,故未來兩年最穩妥的投資仍是人民幣資產。「美國與中國的經濟 發展已經分道揚鑣 (decoupling)。」林森池說,由出口雖然放緩,但人民幣儲蓄率偏高,國家財政有盈餘,仍可以利用內部消費及投資(如通訊、能源、機建)帶動經 濟,2009年經濟應可以保持8%增長;至於美國,其財政赤字大,基建又不易為,只有寄望油價未來回落至八十至一百美元一桶,利用弱美元及低息率,以出口 及消費帶動,逐步走出經濟困境。」

散戶如何自處?

面對股市飄忽,散戶如何自處?林森池強調揀股是非常重要的,堅信國壽及中國移動這兩隻股票仍然是千里馬。電訊重組及3G不 會損害中國移動的品牌,與毒奶不可同日而語,「最近因毒奶事件,蒙牛品牌一朝喪,用十年八年建立的聲譽毀於一旦。」蒙牛上月因毒奶事件而停牌,9月23 號復牌後由二十元大跌至七點九五元,跌幅六成。

至於散戶的愛股匯控,林森池說,該公司持有美國的次按房產,早於2006年已經開始撥備, 相信2008年末期業績報告應該是壞消息盡出,投資者如偏愛匯控可以趁低吸納,2009年業績應不會太差。對於散戶另一愛股港交所,林森池認為,該股屬於 周期性,港交所成交額並不穩定,買入態度應該以收股息為主。」

林森池對散戶的忠告是,任何時候都不要買衍生工具,也不要用槓桿投資。他相信散戶在這波動市中,可以採用平均成本法例如月供形式作長期投資。

經濟大蕭條難奈股市長線投資

Even The Great Depression Couldn't Keep Stocks Down

Let's play this week's favorite parlor game: Are we in another Great Depression?

History may never repeat itself exactly, but you wouldn't know that from the spate of recent articles comparing our current economic plight to the worst economic contraction since the Plague. I confess to a grim fascination with the subject, which has had me brushing up on my U.S. history. It's fascinating reading, even if you don't have to get very far to recognize that the comparisons are pretty off base. There's no doubt the global economy is under tremendous stress with still-indiscernible consequences, but the Great Depression this is not.

This seems so obvious that I'm not going to dwell on the well-intended but seriously misguided economic policies that made the Great Depression so bad, and recent steps that should help ease the stresses that have developed this time. But for the sake of our parlor game, let's cast all that aside. Let's say we are in another Great Depression and that markets will be every bit as bad as they were then. What should investors do?

For stock investors, the headline for the Great Depression is usually that the S&P 500-stock index lost 86% of its value, falling from 31.86 on Sept. 16, 1929, to 4.40 on June 1, 1932. Obviously, it was a terrible time to be holding stocks.

The early year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were marked by deflation, or falling prices, a relatively rare occurrence during which bonds traditionally outperform other investment classes, since their interest payments buy an ever increasing number of goods and services. It's the opposite of inflation, when the value of fixed-interest payments is eroded. U.S. Treasury bonds also offer almost risk-free returns. For the same reason, even cash does well in a deflation.

So it seems obvious that if we are again in a Great Depression, the place to be is Treasury bonds and cash. Given the global flight to safety, the stampede into Treasurys, and even reports that people are stuffing their mattresses with cash, that's certainly how investors are behaving.

So let's test that hypothesis. It'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we're now nearly a full year into the current bear market. The S&P 500 has fallen about 40% from its peak, which is nearly half the decline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Back then, the S&P 500 had declined by nearly the same amount by Sept. 26, 1930, almost exactly a year after the index's then all-time high. That's eerily similar to now, since the S&P 500 peaked about a year ago.

If you bought stocks at that point in 1930, you faced a further severe decline. Stocks had another 40% or so more to drop, but that's a much higher percentage of the price you just paid. Measured from 1930 to the low in 1932, the S&P 500 lost nearly three-quarters of its value. No one would've patted you on the back for having astute timing, even though you missed the entire first half of the collapse in stock prices.

But look what happened as the years passed: Based on data compiled from the Federal Reserve, $100 invested in stocks on Jan. 1, 1928, was worth $98.75 by the end of 1930. At the end of 1935, they were worth $110.18, a 12% gain. At the end of 1940, during the darkest days of World War II, they were worth $107.37, which was still a 9% gain. And if you held the stocks for 20 years, they were worth $355.60, a nearly 260% rise.

Cash, of course, appreciated little. Short-term Treasury bills rose 5% from the end of 1930 to the end of 1935, and were just a hair higher by the end of 1940. At the end of 1950, T-bills had gained 11%. Ten-year Treasury bonds fared better over five (22%) and 10 years (49%), but over the 20-year period they returned 81%, far shy of stocks' 260% climb.

Now let's continue with our assumption that things are as bad now as the Great Depression, meaning the S&P 500 has another three-quarters decline ahead of it. Let's say you bought stocks at the end of 1932, when things looked their bleakest. Five years later, stocks had gained 86%; in 10 years 120%; and in 20 years 926%. Comparable numbers for 10-year Treasurys are gains of 22%, 41% and 75%, respectively. In other words, stocks substantially outperformed bonds in each period. What does that mean for investors today? I'll leave you to play your own parlor game and draw your own conclusions.

++++++++++++++++++++++++++++++++++++++

我們玩一個本週流行的猜謎遊戲:我們已陷入了另一次大蕭條嗎?

歷史或許不會一成不變 地重復﹐但從近期連篇累牘地將目前經濟困境同當年的大蕭條相提並論的文章中你不會瞭解這點。我承認對這一主題頗為著迷﹐它讓我重新溫習了一遍美國歷史。這 樣的閱讀令人痴迷﹐你甚至不用太過投入﹐就能認識到這種對比是相當缺乏根據的。無疑﹐全球經濟仍面臨巨大的壓力﹐存在難以預測的結果﹐但當年的大蕭條不會 重演。

這點看起來非常明顯﹐因此我不想詳述曾讓大蕭條越陷越深的出於好意但卻具有嚴重誤導性的經濟政策﹐以及最近採取的有助於緩解這次危 機壓力的措施。但為了我們遊戲的目的﹐讓我們放棄所有這些。讓我們說﹐我們已處於另一次大蕭條中﹐市場同大蕭條時的情況一樣糟糕。那麼投資者應該做些什麼 呢?

對股市投資者而言﹐有關大蕭條的頭條新聞通常是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了86%﹐從1929年9月16日的31.86點跌到了1932年6月1日時的4.40點。顯然﹐那時持有股票的結果是災難性的。

大 蕭條前幾年的主要標志是通貨緊縮﹐即價格下跌﹐這期間會出現比較少見的情況﹐即債券的表現通常會好於其它投資品種﹐因為債券的利息能購買更多數量的商品和 服務。通貨緊縮是通貨膨脹的反面。在通脹時﹐固定利率的收益都會被價格的上漲所侵蝕。美國國債也能帶來幾乎沒有風險的回報。出於同樣的原因﹐即使是現金在 通貨緊縮時也是不錯的選擇。

因此﹐如果我們再次陷入了大蕭條之中﹐安全之地應該是美國國債和現金﹐這點看來是顯而易見的。鑒於目前全球對風險的回避﹐買進美國國債﹐甚至有報導稱人們將現金塞進床墊﹐這些都顯然是投資者目前的行事方式。

那麼讓我們檢驗一下這個假設。重要的一點是﹐本輪熊市已幾乎持續了1年時間。標準普爾500指數從高 點回落了約40%﹐接近大蕭條時期跌幅的一半。當時﹐標準普爾500指數到1930年9月26日時也從約1年前創出的高點下跌了幾乎同樣的幅度。這同迄今 為止的情況非常類似﹐因為標準普爾500指數也是在大約1年前達到高點的。

如果你在1930年時買進股票﹐則仍將面臨慘重的下跌。雖然股 指的下跌點數仍是1929年時股指高點的40%﹐但股指的跌幅卻要高得多。從1930年到1932年股市跌至低點這段時間﹐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市值損失 了近四分之三。沒有人會表揚你在時機選擇上的敏銳﹐即使你錯過了股價崩盤的整個上半輪。

但看看隨著時間的推移所發生的情況吧:根據美國聯 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編制的數據﹐1928年1月1日投資於股票的100美元到1930年底時還值98.75美元。到1935年底時﹐這筆錢值110.18美 元﹐增值了12%。在1940年底二戰最黑暗的時期﹐這筆投資的價值是107.37美元﹐仍增長了9%。如果你持股20年﹐它們的價值將達到355.60 美元﹐增值近260%。

當然﹐現金幾乎沒有升值。從1930年底到1935年底﹐短期美國國債增值了5%﹐到1940年底時也僅上漲了很 少一點。1950年底﹐短期美國國債增長了11%。10年期美國國債的表現更好一些﹐在5年和10年期限里分別增值了22%和49%﹐但其20年的回報率 為81%﹐遠低於股票260%的漲幅。

現在讓我們繼續現在同大蕭條時期一樣糟糕的假設﹐這意味著標準普爾500指數今後還要再下跌四分之 三。比如說你在1932年底買進了股票﹐當時正是股市最黑暗的時刻。5年後﹐股市上漲了86%﹔10年後上漲了120%﹔20年中則上漲了926%。而同 期10年期美國國債分別上漲了22%、41%和75%。換言之﹐股票的表現在每一個時間段都大大好於債券。這對目前的投資者意味著什麼?希望你自己做完這 場室內遊戲﹐自行得出結論。

James B. Stewart

2008年10月25日星期六

股票的估值方法入門

股票的估值方法入門(一)

經常有網友問我,初學買股票應該如何做起?
首先買股票要學習選股,要選擇那些優質的公司來買

那麼那些是優質公司?新手們可以先從恆指成份股內的43間公司入手,那些能夠入選做大藍籌的公司 質素自然有保證

第二個問題就是何時買入?答案當然是愈平愈好

那麼怎樣決定公司股價是平是貴?

其實有幾個簡單的數據可以幫助你們做決策
其中一個就是市盈率(PE ratio) = 股價 / 每股營利

有人話 PE 愈低的股票愈抵買,那還要看公司未來的營利增長,
就算 PE 是5倍 如果未來營利是倒退都不是抵買

其實有幾個簡單的數據可以幫助你們做決策:
其中一個就是市盈率(PE ratio) = 股價 / 每股營利

有人話 PE 愈低的股票愈抵買,那還要看公司未來的營利增長,就算 PE 是5倍 如果未來營利是倒退都不是抵買

相反就算 PE 是20倍, 如果未來營利增長是30% 現在也是抵買
這個就是PEG比率(PE / GROWTH)的概念:

當PEG 少於 1, 股價就開始抵買
當PEG 大於 1, 股價就開始偏貴

有人會專門選擇低 PE 或高營利回報率(E/P)的股票來買,營利回報率即 = 1 / PE
那就是一蚊的股價能夠產生多少營利

例如匯豐股價131.8, PE = 10.24,營利回報率就是 1 / 10.24 = 0.098
每一蚊股價產生 0.098 的營利

低 PE 的股票能夠產生高營利,咁買入呢D公司唔係好快回本?那就要看營利是否經常性
(因為會計賬會計入一些非經常性營利資產增值, 變賣資產等)

能夠最有效反映公司的賺錢能力的數據要算是股息率:
例如匯豐07年派息$7.02, 現價131.8,息率5.36%

而且匯豐過去十年派息都是有增無減,那大家應該知道這間公司就是抵買。

××××××××××××××××××××××××××××××××××××××××××××××××××××××××××××××

股票的估值方法入門(二)

再來一個有用的估值比率就是 P/B (市價/賬面值),這個數據適用於銀行, 地產股的估值

一般來講 P/B 就是愈低愈好,如果股價已經接近賬面值,基本上股價已經好難再跌
再用匯豐做例 以$132計, 07年P/B = 1.56(在正常情況, 穩健的銀行應該值2倍或以上的P/B
過往匯豐的P/B大部份時間都在2-3倍,現價當然是便宜

昨日苦榮講到交銀(3328),以$10.02計, 交銀07年P/B = 3.46
好明顯交銀的P/B比匯豐貴一倍有多.

所以要買高P/B的銀行, 一定要看到營利有高增長才可以下注
交銀的每股營利由05年的0.22到06年的0.27到07年的0.42,証明營利在高速增長 三倍多的P/B是物有所值

另一個有用的數據就是邊際利潤率(profit margin)
這個數據適用於各種製造行業

例如昨天隨兄講到製造LCD MON 的冠捷科技 (903)
表面上07年純利1.8億比06年多賺18.6%

營業額84.6億升35%,但毛利率由06年的5.2%跌到07年的4.6%
做80幾億生意先賺得個1.8億,邊際利潤已經好低而仲要下跌

如果勞工, 材料成本再升或需求減低,間公司唔蝕本就是奇怪,再用我持有的尚德太陽能(STP)做比較.營業額由06年US$0.599B上升到07年US$1.35B(+125%)

而06年毛利率是25.3%, 07年是21.1%.尚德的營業額大幅上升的同時 毛利率能夠保持於兩成以上,這是高增長的科技公司必要有的特徵.

××××××××××××××××××××××××××××××××××××××××××××××××××××××××××××××

股票的估值方法入門(三)

Dido IT 講到 EBIT / Asset Value, EBIT / Net Asset

除非你想做收購或研究間公司拆骨值幾多,一般散戶用不上這些數據

Jay 又講到 ROE (return on equity), ROA (return on asset)
ROE = net income / shareholder's equity (純利 / 股東權益)
ROA = net income / total asset (純利 / 總資產)

簡單來講 ROE 是愈高愈好,那是表示公司能夠把股本賺取最大利潤
ROE 適合用於同類公司的比較,equity = asset - liability 權益 = 資產 - 負債

一般 ROE 只會些微高於 ROA,但如果ROE高而ROA太低 就顯示公司負債過高
以上呢d數據太深奧又不是經常應用

今次我講的是公司市值 (market capitalization) = 股價 x 股數
為什麼要知道公司的市值?因為市值決定了未來股價的增長空間

例如匯豐(005)已經是全球第一大銀行 現價$132.8, 市值1.58T
如果買入匯豐要求穩定的收益沒問題,但如果未來要求10倍回報基本上無可能

再舉一個實戰例子
我02/03年在平均約$18買入DNA

那時候 DNA 市值才百多億美元
到05年DNA股價升近百元股價升了5倍多而市值千億美元

我當時想就算間公司前景多好
一間市值千億美元的公司股價能否再以倍數上升?

答案當然係NO 所以我在平均價80多蚊全部沽出DNA 現價 $77

再比較三隻熱炒的科網股 Google (GOOG), 百度(BIDU), 阿里巴巴(1688)
現價 Google 市值US$1433億, 百度只有97億, 阿里巴巴只有89億

雖然 Google 04年 $85上市升到現在4百幾蚊升幅5倍多,但因為市值太大, 現在買Google基本上無可能再來數倍回報

但百度, 阿里巴巴市值細而未來國內網上商業的增長空間又夠大,現價買入要求十倍回報是有機會的

又再講國企5行: 工行, 建行, 中行, 交行, 招行
我通常會話交行, 招行比工行, 建行, 中行優勝

那亦是市值的考慮.要選增長股食大茶飯 先看公司市值







滙豐控股

(转载于CKM001 BLOG 2008-08-04)

匯豐08半年業績

滙豐控股有限公司
2008 年中期業績摘要

營業收益總額上升2%,達到429.12 億美元(2007 年上半年:420.92 億美元)。

上半年度業績:
  1. 未扣除貸款減值準備之營業收益淨額上升3%或9.82 億美元,達到394.75 億美元(2007 年上半年:384.93 億美元)。

  2. 貸款減值及其他信貸風險準備升37.12 億美元(58%),達到100.58 億美元(2007 年上半年:63.46 億美元)。

  3. 集團除稅前利潤為102.47 億美元(2007 年上半年︰141.59 億美元),下降28%或39.12 億美元。

  4. 母公司股東應佔利潤減至77.22 億美元(2007 年上半年:108.95 億美元),下降29%或31.73 億美元。

  5. 股東權益回報為12.1%(2007 年上半年:19.1%)。

  6. 每股盈利降至0.65 美元(2007 年上半年:0.95 美元),降幅為32%。
派息及資本狀況:
2008 年第二次股息每股普通股0.18 美元,連同已派發之本年度第一次股息每股普通股0.18 美元在內,比2007 年第一及第二次股息共增加6%。第一級資本比率為8.8%;總資本比率為11.9%。

匯豐公布了上半年業績
營利下降29%都係大行估計之內
我最要留意的就係股息
每股派0.18美元跟第一季一樣
而同比有6%升幅
只求揸匯豐收息的我已經非常滿意

*******************************************************************************

匯豐07年業績理想
(转载于CKM001 BLOG 2008-03-03)

匯豐控股(0005)公布07年度末期業績 盈利增21%達191億美元

派發第四次股息每股39美仙折合港幣3.042元 派息增11%

按全年度計算則已宣布派發90美仙的股息 較06年度派息81美仙高出11.1%

若以今天香港匯控收市價119.3港元計 07年股息率仍達5.9%

至於匯控純利則為191.3億美元 按年升21%
每股盈利1.65美元 上升17.9%
以今天收市價$119.3計, 07年匯豐 PE 9.3倍
而去年的壞賬由2006年的106億美元增至172億美元

我呢個匯豐小股東當然高興,現在匯豐股價跌但派息增加
長線投資策略現在應該是以股代息最為理想

我已經講過用以股代息的方法投資匯豐 就算股災都無有怕

*******************************************************************************
匯豐銀行(005) (转载于CKM001 BLOG 2007-06-26)

今日介紹一隻非常穩陣的股票
就算連股災都無有怕

97年是香港樓市以及股市高位
97年買股買樓好多人到現在都仲要蝕
就假設97年用100萬以$80買入12,500股匯豐
用以股代息的方法長線投資
咁10年之後回報是多少?

98年派息$2.39 = 13098股
99年派息$2.642 = 13483股
00年派息$3.392 = 13980股
01年派息$3.743 = 14549股
02年派息$4.134 = 15203股
03年派息$4.662 = 15973股
04年派息$5.144 = 16675股
05年派息$5.662 = 17430股
06年派息$6.315 = 18251股
07年未有派息記錄那我就估算同06年一樣
07年派息$6.315 = 19051股

到07年用每股$144計算, 19,051股匯豐的市值 = $2,743,344
匯豐十年升值2.74倍,以複利增長計算每年回報=10.6%
大家不要忘記這十年來經歷過98亞洲金融風暴, 2千年科網狂潮, 03年SARS,匯豐依然壯大成長
用以股代息方法 牛市股價升賺價,熊市股價跌但股息換取更多股數
買匯豐就算遇上股災長線也會令資產增值

2008年10月24日星期五

保險業的商業模式

換馬中人壽

近來我見中人壽個價跌到咁殘
就建議老婆沽出手上持有的宏利股票
今日用廿七個半換馬買入8千股中人壽
都唔知邊d愚蠢大傻瓜股價咁平仲要沽貨
真係唔知是什麼什麼的味道什麼什麼的價錢

以估值看, 中人壽07年上半年每股賺$0.82,我就算07年下半年打個8折
07年全年每股都賺$1.476,用$27.5計, PE得18倍幾

我記得05年5個幾買入中人壽的時候, PE都係大約18倍
我幾個月前曾經估算過,就算用保守的25%年增長率

中人壽到2010年每股合理價是$60.3

現價買入等兩年有超過一倍的利潤真係好和味
大家應該感受一下咩野叫做不勞而獲

呵呵呵!!!

後記:

傻瓜們今日又突然覺得派6厘息的匯豐好吸引,就算今早跌市, 都在瘋狂地吸貨
証明股價始終要反映公司的基本因素

************************************************************************


(转载自CKM001 BLOG 2008-03-16)

1. 平安入股富通 - 次按未見底,入股時間不合適,巨額投資損失會在08入帳。兩次大手筆投資富通,對於涉足海外市場尚淺的中國平安而言,風險過於集中。
當年匯豐亦是在金融危機的時候收購英國米特蘭銀行
那時候大多數人並不看好
97年後香港業務倒退
但英國業務就持續增長
請注意匯豐都是平保的主要股東
持有平保16+%股權
2. 平安的千億融資 - 市場投資者對平安的信任和尊重已消失,他們不喜平安拿著這筆錢去冒險揮霍。
股市的功能就是融資
跌市集資股民不喜歡
但如果融資後資金有更好的用途
未來賺大錢股民又自然開心
在股東會上匯豐和幾個主要股東都投贊成票
我呢個小股東都贊成融資
3. 國壽的投資世界觀 - 安全至上,與海外市場比起來,對國內市場更看重。認為海外收購良機在第二季至第三季。
中人壽的經營作風是比較穩重
4. 國壽大力發展三農保險,潛力無限。
這點我同意
中人壽在農村的壽險市場是有其優勢
5. 平安要背負在1999年之前簽下的高利率保單,國壽不用。
這些保單是平保的負面包袱
但數額跟總保單額相對細小
本人三年來也看不到中人壽和平保在未來營利增長上
有好明顯高低之別
我決定繼續持有這兩隻股票

××××××××××××××××××××××××××××××××××××××××××××××××××××××××××××××××

(转载自CKM001 BLOG 2008-04-29)

mii 問:

CKM兄,想請教下,小弟一直都不太明白保險個BUSINESS MODEL是點運作的?可否詳細說明一下。保險是靠日常保單賺錢還是靠保單收到的錢做投資賺錢?

比如中人壽,用淨利潤計,比06年上升90%有多,期間總收入有1913億,保費收入是1113億,但其日常保險業務開支其其他費用高達1463億幾。簡單來說,就是保費收入小於日常運營開銷,赤字差不多350億。

出現這種(入不敷出)情況是保險業商業模式(投資收益及付賠精算才是保險贏利)的特點,還是說中人壽的管理、運營有問題?

保險公司的營利主要決定於三方面:

(1) 保單收入
(2) 賠付 + 業務開支
(3) 投資收益

聯合比率 (combined ratio) = (2) / (1)

以中人壽為例:

(1) = 1113億 (保單收入)
(2) = 1463億 (賠付 + 業務開支)
(3) = 800億 (投資收益)

聯合比率高達131% , 賠付+支出遠遠大於保單收入

首先做生意要看長線

開保險單的首年成本是比較高 這其實是蝕頭賺尾,相反 (1) 大大高於 (2) 亦未必好:

例如一些財險公司在不計風險的情況下大做保單,未來的賠付風險可能大大增加
現在國內保險公司營利增長最重要是投資收益(主要來看現金存款, 債券股權投資)

攣寶(平保,中人寿)優勝之處就係能夠以極低價買入國內優質公司的股權,
和春江鴨知道國內政策的收放而作出資產配置的變動,這個就是保險攣寶最重要的壟斷優勢

後記:
國內公布中人壽08年第一季少賺60%
第一季國內A股大跌
保費38%增長補不了投資收益下跌
這個業績是估計之內
如果中人壽股價再插又是入貨好機會

×××××××××××××××××××××××××××××××××××××××××××××××××××××××××××××××××

(转载于2006-08-300)

平保(YEAR 2006)

平保(2318)今日公布中期業績
純利40.99億升83%
每股基本盈利$0.66
中期息$0.12

平保05年每股賺$0.68
而06年上半年每股已經賺左$0.66
今年平保既營利增長一定嚇死人
平保呢類股票就係我成日講既超級增長股

以平保今日收$26.25計
05年往績PE高到38倍
如果今年營利強勁增長
38倍PE亦算便宜
增長股唔應該用市盈率(PE)估值
而應該用PEG Ratio = PE / Earnings growth rate
平保今年最保守估計營利增長都會有60%
PEG = 38 /60 = 0.63

中人壽(YEAR 2006)

中人壽(2628)公佈既中期業績
06年上半年純利人民幣90億增長72.2%
強勁增長同平保差不多
主要因為投資收益大增
而最重要一點就係中人壽國內市場佔有率
由05年底既44.1%增至06年上半年既49.4%
中人壽既龍頭地位已經遠遠跑贏平保

以收市價$13.84計
05年往績PE40倍
以7成增長算PEG比率=0.57
中人壽現價偏低

上半年每股賺$0.33
就算下半年賺少d打個8折
全年營利估計每股都有$0.6
06年PE跌至23倍

平均5年營利增長=30.9%
5 yr PEG比率 = 23 / 30.9 = 0.744
數據顯示中人壽現價偏低
呢隻野係長線食大茶飯之選




如何能達到財務自由?

未來十年的投資大計 (转载于CKM001 BLOG 2008-02-27)

近日去隨兄個blog發文
Tom.S 問我認為有多少股中人壽才能十年後食息可退休呢?
我估計10年後要2千萬港元等值的中人壽
假設10年後中人壽派3厘息
即每年收60萬元或每月5萬元
歷史通脹=3%PA,十年後的60萬等同現在的60萬/1.34=45萬

未來十年中人壽營利增長如果有複式率20%,十年後股價增長8倍等值的2千萬/8=250萬的中人壽以中人壽每股$30計算,那是8萬3千多股

蠟筆小新質疑未來十年每年增長20%好似太樂觀喎
我回答說AIG 60年尾上市 到2千年股價增長兩百倍,即相等於每年複利增長兩成
AIG的成長是在美國的黃金三十年,怎麼中人壽不可以?

我估計如果今天大家開始投資於優質的中國企業股,未來十年能夠達到複利增長20%或以上絕對不難,那是相等於十年後約八倍的回報

××××××××××××××××××××××××××××××××××××××××××××××××××××××××××××××

转载于CKM001 BLOG 2008-07-26)

昨天5仔問我:

ckm兄,本人正在月供中人壽,請問你覺得本人要供幾耐(多少年)才好停止月供2628呢?請ckm兄給予小弟一些意見作參考,thanks!

那即是問你如何能夠靠買中人壽去達到財務自由,我認為如果你想用股票投資來達到退休唔使做的目的,一定要有一份固定的現金收入

如果以投資中人壽做目標, 就一定要靠收取穩定的股息
假設你十年後退休, 退休生活每月需要支出3萬元,
如果每年通脹平均是3厘, 今天的三萬元支出就相等於十年後的4.03萬
或是十年後每年需要支出48.38萬

中人壽07年每股派息0.42人民幣或0.48港元
我預計中人壽的股息以每年25%增長

到十年後, 中人壽每股派息4.47港元
如果要收每年48.38萬利息
那一共需要約10.8萬股中人壽

那麼無論你是月供股票或是有錢的時候看好價買入
你十年後就需要儲蓄到約十萬股中人壽才能達到財務自由

今天你的目標還是很遠嗎?這個不是問題
由今天開始努力工作,儲蓄到相當的金錢就長線買進優質股票

聚沙能成塔 積少可成多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供保險不如供中人壽

(转载至于CKM001 BLOG)2008-09-17

幾日來新聞報導話AIG財政有問題
隨時有倒閉的風險

那些買了AIA保險的朋友今次真係多災多難
恐怕多年來儲蓄的保金會化為烏有
好彩今日美國政府宣布注資850億美元給AIG
令AIG可能有救

本人亦買了AIA期繳的人壽險
一年繳付一次才幾千蚊
就算AIG破產我亦損失不大

所以我成日同你地講
買保險只買期繳(TERM)
有儲蓄和投資成份的保單一概不要買

可惜同我叫人唔好短炒一樣
聽我講的朋友少之又少
今次AIG破產危機又會唔會令你們認同我的觀點?

以長遠計, 我認為供壽險不如供中人壽
中人壽投資回報一定比有投資成份的壽險高
當然供中人壽沒有即時的壽險保障
那麼只要你加買一份期繳的齋壽險保單就可以了

聰明的網友們
供保險不如供中人壽啊!!

**********************************************************************************

Q;ck兄,能给人寿做个估值吗?你觉得中国人寿的合理价值是多少?或者说在你心中,人寿的合理价值是多少?跌的多并不能说明价值就低估了,因为当时它涨的时候也很疯狂

A: 長線來講, 中人壽是一隻非常值錢的股票.如果以EV10港元計, 中人壽起碼值3倍EV或30蚊,但現在風聲鶴唳,什麼估值已經沒有意義






長揸優質股票才是投資王道

关于平保:(转于CKM001 2008-10-05 日志)

幾天前我已經同你地講

平保在富通的股權投資才兩百多億
就算富通真係接埋, 平保每股賬面都係虧損3個半咁大把

何況現在富通得到歐洲三國相助
未來股價仲可以翻生

而平保買唔到富通投資部也是好消息
現在現金是王,平保有錢買野,歐美各國大把銀行可以選擇

×××××××××××××××××××××××××××××××××××××××××××××××××××××××××××××××

平保的內涵值和新增業務的增長數據(03-08) - 转于CKM001 2008-08-17 日志

平保昨天公布了08年上半年的業績,營利倒退了2.5%
揸平保的股東們大多數都唔高興
但長線投資人不能夠只看短暫的不利數據,這會影響投資人對全面局勢的分析

當國內A股下跌超過5成,平保的投資收益當然減少
當上半年華中雪災+四川地震,保險賠償當然增加
再加上風險折讓率向上調升,內涵值下降是好正常

但以上的一連串負面因素,沒大可能再於短期內重演

現在等我幫大家重溫一下平保由03到08年的每股內涵值(EV)和一年新增保險業務(NBV)的歷史數據:

A)平保的每股EV由03年底的3.87人民幣增加到08年6月的17.7人民幣(圖一)
如果以複利增長計, 那是40%的年增長率

如果你身為小股東咁都唔滿意
我估計世界上已經再沒有多少保險公司可以給你投資了

B)再來就是每股新一年保險業務的數據(圖二)

每股NBV由03年底的0.95人民幣升到08年底的1.29人民幣
如果以30倍的NBV+EV做估值
每股平保已經值56.4人民幣

還未計算平保的銀行, 証劵等的其他業務價值
如果要計算什麼什麼合理價
現在五十蚊樓下的平保基本上是物超所值
如果好似我咁只看未來增長而不理什麼的合理價
平保就是優質增長股中最佳之選的類別

Q:我对平保的EV, Business Model 没有疑问。在维斯的博客写了以下问题,也希望看到您的回答。很希望看到您对平保管理层的信心的原由。我觉得平保的管理层有把企业做大的雄心壮志,可是好像是否有些急于求成,不够踏实?谢谢。

A:本人做了中人壽和平保兩間公司的小股東已經三年,明白兩間公司的經營策略有所不同:
1)中人壽是國內壽險老大,基本上會壟斷未來國內城市和農村的壽險市場,所以業務集中就可以穩定增長.
2)而平保是國內壽險老二,沒辦法之下只能夠走混業經營和向外國擴張的策略,平保在經營策略上有股東匯豐的影子,兩間公司各有所長,成功與否就看下去吧!!

************************************************************************************

平保(2318)今晚公告08年上半年業績
截至2008年6月30日止6個月期間,實現淨利潤人民幣97.19億元 同比下跌2.5%

上半年實現保費收入人民幣692.28億元 較去年同期增長28.5%
每股營利$1.29人民幣比07年下跌7.2%,
維持派息每股$0.2跟07年上半年相同

內涵值由07年的1503億人民幣下降到1230億(-18.2%)
但一年新業務價值由07年的82.5億增加到08年6月底的94.65億(+14.7%)
07年下半年+08年上半年每股營利 = 2.51人民幣 = 2.85港元

以今日收市$48.9計, PE = 17.1倍

平保上半年淨利潤下降
主要因為保費增長抵銷不了投資收益下降
而銀行的營利只有8億 只佔總營利的8.2%
但平保半年的業績倒退只屬短暫現象, 阻止不了未來平保的增長大趨勢

2008年10月8日星期三

什麼是次貸危機一看就明瞭

過去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從房子到汽車,從信用卡到電話帳單,貸款無處不在。

當地人很少一次現金買房,通常都是長時間貸款。
可是我們也知道,在美國失業和再就業是很常見的現象。
這些收入並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他們怎麼買房子呢?
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準,他們就被定義為次級貸款者。

大約從10年前開始,
那個時候貸款公司漫天的廣告就出現在電視上、報紙上、街頭,
抑或在你的信箱裏塞滿誘人的傳單:

『你想過中產階級的生活嗎?買房吧!』

『積蓄不夠嗎?貸款吧!』

『沒有收入嗎?找阿囧貸款公司吧!』

『首次付款也付不起?我們提供零首付!』

『擔心利息太高?頭兩年我們提供3%的優惠利率!』

『每個月還是付不起?沒關係,頭24個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貸款的本金可以兩年後再付!
想想看,兩年後你肯定已經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為經理了,到時候還怕付不起!』

『擔心兩年後還是還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
看看現在的房子比兩年前漲了多少,到時候你轉手賣給別人啊,
不僅白住兩年,還可能賺一筆呢!再說了,又不用你出錢,
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難道我敢貸,你還不敢借?』

在這樣的誘惑下,無數美國市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貸款買房。
(你替他們擔心兩年後的債務?向來相當樂觀的美國市民會告訴你,
演電影的都能當上州長,兩年後說不定我還能競選總統呢。)

阿囧貸款公司短短幾個月就取得了驚人的業績,
可是錢都貸出去了,能不能收回來呢
公司的董事長--阿囧先生,那也是熟讀美國經濟史的人物,
不可能不知道房地產市場也是有風險的,
所以這筆收益看來不能獨吞,要找個合夥人分擔風險才行。

於是阿囧找到美國財經界的領頭大哥--投資銀行
這些傢伙可都是名字響噹噹的大哥(美林、高盛、摩根),
他們每天做什麼呢?就是吃飽了閒著也是閒著,
於是找來諾貝爾經濟學家,找來哈佛教授,找來財務工程人員,
用上最新的經濟資料模型,一番金融煉丹(copula 差不多是此時煉出)之後,
弄出幾份分析報告,從而評價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買進,
某某國家的股市已經有泡沫了,這一群在風險評估市場呼風喚雨的大哥,
你說他們看到這裡面有沒有風險?

開玩笑,風險是用腳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潤啊,那還猶豫什麼,接手吧!
於是經濟學家、財務工程人員,大學教授以資料模型、隨機模擬評估之後,
重新包裝一下,就弄出了新產品--CDO(注: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債務抵押債券),
說穿了就是債券,通過發行和銷售這個CDO債券,讓債券的持有人分擔房屋貸款風險

光這樣賣,風險太高還是沒人買啊,假設原來的債券風險等級是 6,屬於中等偏高。
於是投資銀行把它分成高級和普通CDO兩個部分(trench),發生債務危機時,高級CDO享有優先賠付的權利。

這樣兩部分的風險等級分別變成了 4 和 8,總風險不變,但是前者就屬於中低風險債券了,憑投資銀行三寸不爛"金"舌,在高級飯店不斷辦研討會,送精美製作的powerpoints 和 excel spreadsheets,當然賣了個滿堂彩!

可是剩下的風險等級 8 的高風險債券怎麼辦呢?
於是投資銀行找到了避險基金
避險基金又是什麼人(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買空賣多、呼風喚雨的角色),
過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這點風險簡直小意思!

於是憑藉著關係,在世界範圍內找利率最低的銀行借來錢,然後大舉買入這部分普通CDO債券,
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貸款利率僅為1.5%;
普通 CDO 利率可能達到12%,
所以光靠利差避險基金就賺得滿滿滿了。

這樣一來,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2001年末,美國的房地產一路飆升,短短幾年就翻了一倍多,
天呀,這樣一來就如同阿囧貸款公司開頭的廣告一樣,
根本不會出現還不起房屋貸款的事情,
就算沒錢還,把房子一賣還可以賺一筆錢。
結果是從貸款買房的人,到阿囧貸款公司,到各大投資銀行,到各個一般銀行,
到避險基金人人都賺錢,

但是投資銀行卻不太高興了!
當初是覺得普通 CDO 風險太高,才丟給避險基金的,
沒想到這幫傢伙比自己賺的還多,淨值拼命地漲,早知道自己留著玩了,
於是投資銀行也開始買入避險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

這就好像阿宅家裏有放久了的飯菜,正巧看見隔壁鄰居那只討厭的小花狗,
本來打算毒它一頓,沒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沒事,反而還越長越壯了,
阿宅這下可傻眼了,難道發霉了的飯菜營養更好?
於是自己也開始吃了!

這下又把避險基金樂壞了,他們是什麼人,手裏有1塊錢,就能想辦法借10塊錢來玩的土匪啊,現在拿著搶手的CDO當然要大幹一票!
於是他們又把手裏的 CDO 債券抵押給銀行換得 10 倍的貸款操作其他金融商品,然後繼續追著投資銀行買普通 CDO

科科,當初可是簽了協議,這些普通 CDO 可都是歸我們的!!
投資銀行實在心理不爽啊,除了繼續悶聲買避險基金和賣普通 CDO 給避險基金之外,
他們又想出了一個新產品,就叫CDS(註: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交換)

好了,華爾街就是這些天才產品的溫床:
一般投資人不是都覺得原來的 CDO 風險高嗎,
那我弄個保險好了,每年從CDO裏面拿出一部分錢作為保險費
白白送給保險公司,但是將來出了風險,大家一起承擔。

以AIG為代表的保險公司想,不錯啊,眼下 CDO 這麼賺錢,
1分錢都不用出就分利潤,這不是每年白送錢給我們嗎!
避險基金想,也還可以啦,已經賺了幾年了,
以後風險越來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潤出去,
就有保險公司承擔一半風險!
於是再次皆大歡喜,Win Win Situation!CDS也跟著紅了!

但是故事到這還沒結束:
因為"聰明"的華爾街人又想出了基於 CDS 的創新產品!
找更多的一般投資大眾一起承擔,我們假設 CDS 已經為我們帶來了 50 億元的收益,
現在我新發行一個基金,這個基金是專門投資買入 CDS 的,
顯然這個建立在之前一系列產品之上的基金的風險是很高的,
但是我把之前已經賺的 50 億元投入作為保證金,
如果這個基金發生虧損,那麼先用這50億元墊付,
只有這50億元虧完了,你投資的本金才會開始虧損,
而在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贖回的,首次募集規模 500 億元。
天哪,還有比這個還爽的基金嗎?

1元面額買入的基金,虧到 10% 都不會虧自己的錢,賺了卻每分錢都是自己的!
Rating Agencies 看到這個天才的規畫,簡直是毫不猶豫:給出 AAA 評級!

結果這個基金可賣瘋了,各種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理財產品,
甚至其他國家的銀行也紛紛買入。
雖然首次募集規模是原定的 500 億元,
可是後續發行了多少億,簡直已經無法估算了,
但是保證金 50 億元卻沒有變。
如果現有規模 5000 億元,那保證金就只能保證在基金淨值不虧到本金的 1% 時才不會虧錢,
也就是說虧本的機率越來越高。

當時間走到了 2006 年年底,風光了整整 5年的美國房地產終於從頂峰重重摔了下來,
這條食物鏈也終於開始斷裂。
因為房價下跌,優惠貸款利率的時限到了之後,
先是普通民眾無法償還貸款,
然後阿囧貸款公司倒閉,
避險基金大幅虧損,
繼而連累AIG保險公司和貸款的銀行,花旗、摩根相繼發佈巨額虧損報告,
同時投資避險基金的各大投資銀行也紛紛虧損,
然後股市大跌,民眾普遍虧錢,
無法償還房貸的民眾繼續增多,
最終,美國Subprime Crisis 爆發接近成為 Prime Crisis。

Credit Crunch 開啟的地獄大門,還不知道如何關上……